日期:2015-12-10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钱金贤用广播为村民朗诵顺口溜 大钱营村的变迁,村里流传的故事,祖辈们留下的祖训……被一个人无言地记录着,他像这个村庄的守护者,记录着过往,守望着未来,他就是钱金贤。 10多年前,钱金贤从工作岗位上离开,同时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新事业。“退休不是结束工作,而是另一种工作方式的开始。” 几个月后,他骑上电动车,回到大钱营村,开始走村串户,着手编写村史;6年后,村史出炉,他又投入到村里关心下一代工作中,他找来几位老同志,创立关爱教育激励基金联合会;如今,这位个头不高的老人,又张罗起村里的家风家训传承…… 钱金贤相信,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的那股热情,来自大钱营的养育;他也相信,自己现在正倡导的崇文重教、淳朴的乡风,将会成为大钱营人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。20万字村史走村串户,记录“村闻轶事” 回忆是一场漫长的旅行,很难用什么办法抹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,把钱金贤重新想象成一个七八岁的孩子。那个时候,他刚上学,时常会在夏天的傍晚,听村里的老人讲着先辈们的故事。 在他的记忆里,村庄的过去像一本历史书,有着说不完的故事。年少的他并没有意识到,这个村庄,会成为他退休后的“主阵地”。 上学、当兵、转业、退休……时间在钱金贤身上流逝着,这些经历只被他轻描淡写地提起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经历为他退休后的生活,埋下了伏笔。 2002年,从闻集镇党委副书记的职位上退休后,钱金贤的生活变得不再那么忙碌。可从事了多年宣传工作的他,养成了“闲不住”的习惯,时不时就去村里转转。转得多了,脑中蹦出的回忆就越多,困惑也越多。他想不通,村里的故事为何没有任何文字记载?会不会有一天,这些历史会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消失? 想了几个晚上,钱金贤决定,编写一部村史,将历史上大钱营的好人、好事、风俗习惯以及近年来大钱营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记录下来。 这个有些倔强的老人骑着摩托车,跑遍了阜阳、太和等地的书店、旧书摊。白天走村串户,晚上灯下奋笔。有时候,为了一个事实,连续几天去村里找不同的老人核实。每隔一段时间,他就把村里的老人召集起来,把写好的手稿,念给他们听,以求准确。 第一遍,手写稿,用了整整10本信纸;第二遍,A4纸打印的线订本,足足有5厘米厚;第三遍,粉色的书皮上,终于出现“大钱营人的探索”几个字……整整6年,钱金贤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,都投入到村史的编写中。为了丰富村史内容,他还在书中配上各种插画,有的是村里的古桥,有的是村庄原貌,甚至还有“钱”姓图腾。 2008年,这部约20万字的村史终于出炉。村史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篇,上篇为:血缘远古,姓氏寻根;衍地千古之谜,胜出文明复兴;中篇为:探索氏中楷模,立标榜样人生;激励子孙奋进,日月同辉钱营;下篇为:大钱营村史志,追溯明朝洪武二年,揭示钱营始踪,人文天地精粹,催化人杰地灵。 “虽然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但串起来,就是一个村子生息繁衍的记录。”钱金贤不曾想过,写村史是为了谁,只是觉得,这是一个村庄该有的“存在”。如今,这部村史被国家民政部刊物《乡镇论坛》宣传到国内外。基金联合会帮助贫困学子,是个大事 大钱营村,这个坐落在柳河岸边的村庄,有一个好听的名字“状元村”。 名字的由来,离不开村里人世世代代对教育的重视。这一点,在钱金贤编写的村史中,随处可见。在为村史收集资料的过程中,钱金贤发现,帮助村里的贫困学子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事。 “就像打仗,只有‘粮草先行’,才能打胜仗。”钱金贤觉得,如果不能解决孩子们上学费用的问题,那么再多教育的道理,都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村史编写后期,这件事成了他心头的最大牵挂。 今年80岁的钱丙来清楚地记得,9年前秋天的一个下午,钱金贤来家里讨论村史的事。送老钱出门时,这一回,他走得没那么干脆。磨蹭了一会儿,老钱说,“能不能成立个基金会,给娃娃们募集一点资金,好上学。”“这是好事,咋不成?”对于老钱的想法,钱丙来当场表示赞同。 很快,两人又联系了几位退休老人,大钱营关爱教育激励基金联合会就这样成立了。之后,短短一年时间,基金联合会就募集了上万元资金。捐助资金的,都是村里的村民,多的上千元,少的数元。钱金贤会详细地记录捐赠人的姓名、捐款金额,因为“好人好事值得铭记,得定时把这些张榜公布”。 渐渐地,向基金联合会捐钱、支持贫困学子,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:村里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婆婆,说什么也要捐5块钱表表心意;钱金贤的两个儿子,一个在合肥,一个在宁老庄镇,但每年都会向基金会捐钱。 钱金贤和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的成员们,为这些资金的运用设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:每年基金联合会对考上本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;上初中、高中的学生获得班级名次、三好学生等,基金会提供书本、文具等物质奖励。 成立以来,基金联合会已奖励优秀、贫困学生347人次,有50多名学生考上省级示范高中,41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本科,其中有2名学子取得博士学位,3名学子取得硕士学位,基金联合会已成为激励学生成才的动力之一。 今年暑假,钱金贤又有了新行动:发动村里的老师成立暑期辅导学校,免费为小学生进行课内外知识辅导。倡导淳朴乡风大鼓书、顺口溜,百姓爱听的就是有用的 编写村史、崇文重教……在他心里,要为大钱营人做的事,远远不止这些。如何倡导淳朴乡风,是他一直思考的事。 “在编写村史的过程中,我发现有很多家风家训值得总结。这些家风家训将成为倡导村子好风气最好的导师。”钱金贤开始总结大钱营的家风家训,并编写成大鼓书、顺口溜。钱金贤的每天早晨会从“播音”开始,他用“村村通”广播,架起“空中学校”,向家长宣传教育理论,为村民朗读自己编写的大鼓书、顺口溜。 生活中,但凡遇到难调解的事,村里人都会找钱金贤。今年6月底的一天中午,村民钱令东又喝多了。这一次,妻子再也忍不住了,两人吵了起来。 钱金贤听说后,赶到他家,好不容易劝和两人。晚上回家,想来想去,他都觉得这件事“治标不治本”,于是连夜写了一段顺口溜:令东喝酒好喝多,老婆一听就生气,气得还把离婚提,多喝不是好事情,少喝才能家庭美。 第二天一早,钱金贤找到钱令东夫妻,当面给他们念了一遍。妻子听完后“噗嗤”一声笑了,钱令东则连连摆手,“以后再也不喝多了”。 退休至今,钱金贤编写了近10万字的资料册子,包括家歌、大钱营情歌、大钱营“三句经”、家训、育人格言、理想格言等。如今,这些家风家训被印刷出来,贴在村里人文展览教育馆的墙上。每到假期,村里的说书艺人,还会把它们编成山东快书、天津快书、快板、大鼓词,唱给孩子们听。 钱金贤说,曾有人说他的这些顺口溜都是大白话,太土,上不了台面,但他觉得“老百姓一听就懂,一学就会,这就够了”。有人说,钱金贤像一个乡村“文化使者”,他用自己的余热,滋润了这个小小的村庄。但钱金贤觉得,自己更像接力赛中的接棒者,他从先辈们手中接过崇文重教、倡导淳朴乡风的接力棒,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竭尽全力向前跑,为的只是将这一棒更好地传给后人。颍州晚报记者 曹芹 通讯员 叶陆苗 储艳霞